宿迁翻译公司 宿迁翻译公司 宿迁翻译公司
123

“我们的二十年,宿迁的二十年”系列报道之四 ——改革风劲正扬帆

宿迁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记者 吴琪)时间,是标注前进步伐的刻度。

20年,一座城市能向着未来走出多远?

引进社会资本,改善医疗条件;优化师资结构,加快资源配置;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一企一码”;深化要素市场配置机制改革,构建资源要素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

市委书记魏国强曾说,宿迁以改革起家、靠改革扬名,改革已经成为宿迁最大的金字招牌、最宝贵的城市精神。

建市20年来,改革,早已成为宿迁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宿迁走过的每一步,都留下改革的印记。

建成四级医疗服务体系 实现智慧健康信息化

作为国内唯一医疗服务体系办医主体以社会资本为主的地级市,20年前,宿迁市级医疗卫生资产为0,二级甲等医院仅有一所。为迅速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我市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引进社会资本,改善医疗条件。

20年来,宿迁医改经历了全面突破阶段(1999年—2006年)、规范巩固阶段(2006年—2013年)、完善提升阶段(2013年以来),民营医院得到了健康发展,公共卫生服务实现有效供给,覆盖全市的市区、县(区)、乡镇(街道)和村(居)四级医疗服务体系建成。截至2015年底,全市医疗卫生资产达到122.2亿元,是2000年的24倍;千人拥有床位数增加到4.79张,较改制前增长3.56倍;一级以上医疗机构228所,较改制前增加83家。宿迁医改为全国医改提供了有益的改革探索样本。

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建市以来我市投入最大的单体工程,今年7月正式运营以来,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部分技术填补了宿迁医疗技术领域的空白。我市智慧健康信息化建设工程虽起步晚,但起点高、速度快,市、县二级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实现基础服务、信息交换等主体功能,上传数据数量和质量稳居全省首位。“互联网+医疗”得以发展,“宿迁卫生12320”微信挂号预约和“健康宿迁”开发上线,并试点5家微信智慧医院平台、远程医疗等信息化服务措施。

满足居民差异化服务的同时,群众看病也更实惠。基本药物全部实行零差价销售,并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目录,降低群众就医费用。“要是在大医院,两瓶水要好几十元,现在不到20元。”说起价格便宜了,住在宿豫区仰化镇涧河村的胡大爷深有体会,因为发烧,胡大爷在村卫生室挂了两瓶水,结账时只有14元。

除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药养医”运行机制在不断转变,新农合补助同样“节节高”,筹资标准12年“翻四番”。据悉,我市自2004年启动新农合制度以来,筹资标准连续9次提标,从最初的30元/人提高到545元/人,12年增长了17.2倍。据统计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5年6年间,全市新农合累计补偿费用由2010年的5.72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7.03亿元。

谋580万人教育福祉 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除了医疗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在一个超过580万人口、近百万学生的农业大市,补齐区域教育发展的“短板”,编织教育公平的保障网,同样是民生关切的热点。

“教育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要把最优质的资源投入到教育上,优化师资结构、加快资源配置、深化教学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健全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优先增长机制,积极拓宽教育经费的社会筹集渠道,鼓励和发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投入教育、兴办教育”……市委书记魏国强在不同场合,重复着宿迁教育之于整个宿迁发展的重要位置。

20年来,我市学前教育普及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化提升、职业教育内涵不断加强、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壮大……宿迁各级政府纷纷打出一系列关乎民生、加大教育投入的“组合拳”。

全市大力实施改善办学条件系列工程,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全力推进中小学校安工程,累计投入52亿元,新建、重建和加固改造校舍547万平方米。

实施教育信息化和装备现代化工程,全市累计投入4亿多元,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建成了覆盖全市各县区的教育城域网,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宿迁教育工作者们也积极提升自己。近年来,宿迁全市名优教师团队不断壮大,省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分别达到153人、5029人。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提升,截至2015年,普通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达7.65%、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达87.76%、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93.15%,分别比2010年提高5.68、25、11.2个百分点。

此外,在2015年全省教育现代化监测中,我市2015年监测综合得分73.77,比2014年增长了6.51分,比2013年增长了16.57分,连续三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增幅位居全省各地级市第二。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释放经济发展活力

行政改革是宿迁深化改革大潮中的“重头戏”。2013年起,商事登记注册制度改革成为宿迁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突破口,掀起了政府部门的“自我革命”。以商事登记注册制度为突破口,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总抓手的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全力唱响行政审批制度、资格资质去行政化、非行政许可事项清理的“三部曲”。

通过改革,减少审批环节,缩减办理时限,实现简政放权。

成绩是令人惊喜的。199项减至53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精简率超过70%,行政审批全国最精简之一。1个月压减到3天,率先实施“四证(照)一体”、“三证合一”,办理营业执照效率全国最优之一。

2015年是宿迁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随着改革步入攻坚期,宿迁呈现出改革“加速度”。4月,宿迁颁发了全国第一张载有18位商事登记证号的营业执照、第一张载有18位非商事登记证号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证书;5月,出台了《2015年“两资”去行政化改革方案》;8月,制定《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监管体系建设的工作导则》,出台《社会组织分类培育办法(试行)》……

截至目前,《意见》已取得初步成效。全程电子化登记实现“无纸化、无窗口、零见面”,电子商务企业办照由至少2次“上门”9个环节压缩为“零见面”3个步骤,审批时限由平均3个工作日压缩为不超过1个工作日;简易注销简化了清算组备案程序,减少了企业往返申请,材料提交简化了40%以上,时间上平均缩短45天;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由申报人网上登陆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系统申报,直接由系统实时审核,平均节约名称核准时间2-3天。

除了坚持放权,我市工商监管制度不断创新,强化市场监管,全力引导网商规范经营行为;加强网络取证,不断提升网络交易执法水平;加强协同监管,不断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机制。同时加快建立部门联动响应、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机制,探索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的有效途径,有力推动市场监管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感受到政策带来的改革红利。今年前8月,全市新登记私营企业11465户、注册资本465.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2%、60.35%,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风向标,全市新增服务业企业8508家、同比增长17.47%。

打破垄断坚冰 形成改革闭环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宿迁改革处处结果。在改革中,宿迁善于从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入手,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等领域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有计划地推进每一项改革。

以资源要素改革为例,2014年9月,宿迁正式实施《宿迁市电力直接交易和水气热大用户合同交易试点暂行办法》,顺利启动资源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在全国率先实施水气热合同交易,为签约企业节约资金1000多万元,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减轻企业负担。

9月14日上午,在宿迁市食药监局的办理窗口,江苏龙嫂绿色食品董事长朱军郑重地在承诺书上签了字,并领到了全国首张“先证后核”工业类产品许可证。为破解“准入容易准营难”,宿迁在全国率先实施工业类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标志着我市自2013年开展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真正实现从登记到生产全流程简化,形成“放、管、服、接”的改革闭环。我市同时出台《宿迁市工业类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配套出台8项配套制度。据了解,此次改革将涉及全市1100家获证企业,也为国家和省级许可证制度改革探索可复制的经验。

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宿迁同样走在了全省前列,“诚信宿迁”网站已正式上线,数据归集工作已进入常态化运行,企业信用查询和重点人群查询功能全面开通,实现全省首家部门信用信息全覆盖,企业和个人失信黑名单信息实现实时更新,依法依规公开和曝光。

此外,宿迁在全省率先开展乡镇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和涉农贷款保证保险办理试点改革。

改革没有终点,改革永远只在路上。

新的20年,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一轮“大考”,改革成为内生动力的宿迁,必将释放更多改革红利,为宿迁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热门城市:

在线客服

QQ客服一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二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