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让城市更美好】宿迁完善基础设施 让幸福"看得见"
宿迁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记者 吴越)“以前吃完晚饭没地方可去,只能在家里看电视。现在可不一样,公园就建在家门口,一家人更愿意出去溜达溜达,散步、跳广场舞都很方便。小区被绿树、草地包围着,在这种环境中,心情真是越来越舒畅!”家住市区新世纪花园小区的居民袁芳芳赞叹道。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架和支撑,是文明城市的物质基础。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进程中,宿迁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道路提档升级、公园建设、文化场馆打造等方面下足功夫,使城市的各个脉络发生了许多有深度、有品质的变化。
公共自行车
路变宽了、树变多了、景变美了。从2014年起,宿迁市对中心城区的市政道路进行提档升级,18条道路旧貌换新颜,目光所及之处皆是风景。今年,我市实施市区主街道城市形象提升工程,使一街一路都有属于自己的专属“味道”。
去年,市区黄河南路开始“华丽转身”,历经半年的精雕细琢,该路段于去年底完成了提升改造任务,褪去了陈旧破败的外衣,焕发出新的生机。今年初,我市别出心裁地开展了立体花街建设,为黄河南路穿上了漂亮的“花衣裳”,五彩斑斓、无处不在的立体花街设计,让人仿佛置身于某个欧洲小镇。同时,环城北路、青海湖路、富康大道、双庄大道、宝龙西巷道路等中心城区的多条道路也先后进行提升改造,一街一特色,似乎每天都在变,大大增加了城市魅力指数。
“行驶在黄河南路,道路宽敞整洁,视野开阔大气,尤其是夏天,两侧新栽植的无患子高大挺拔、绿荫初现,现代化的都市气息扑面而来。再加上路灯上点缀的花篮,以及窗台上悬挂的花箱,屋檐下垂挂的绿植,别提多美了!”市民李向南对改造后的黄河南路赞不绝口。
城市的公园、广场被誉为“城市客厅”,一个个富有生机的公园、广场共同组成了城市优美新画卷。公园多了,市民的幸福感也在节节攀升。近年来,宿迁市按照“生态、精致、时尚”的城市建设定位,围绕“林荫、彩色、花园、海绵”四个城市建设目标,精心打造城市特色景观,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42.6%、39.5%和13.85平方米,城市绿地率全省排名第五位。如今,行走在宿迁街头,园林气息扑面而来,不少市民感慨:步步是美景,城市好似大花园。
几年间,宿迁市先后建设了雪枫公园、古黄河水景公园、园博园、罗曼园、项王故里景区、九鼎公园、古黄河雄壮河湾、印象黄河景区、三台山森林公园、鸣凤漙公园、下相公园等一批体现宿迁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园景观。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公园都集生态功能、休闲娱乐等于一体,不仅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图书馆
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文明不断延续的有力保障。2013年,宿城区图书馆被国家文化部确立为国家一级图书馆。近年来,宿迁市积极探索图书馆外延服务,在乡镇街道设立分馆11家,乡镇行政村设立155家农家书屋、街道社区设立29家书屋。同时,宿迁市还在城区的酒店、影院设立图书站,每个图书站配有10本杂志、100本图书供市民阅读,今年还将在大型商场、超市、银行等处设立图书站。
除了图书馆搬进了“新家”,市区还有一批文化馆和档案馆也迎来了自己的“新生”。据了解,宿城区档案馆新馆已投入使用,正默默地记录着宿城区发展的点点滴滴;宿城区文化馆内舞蹈室、剧目室、练功房等功能室一应俱全,助推宿城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宿豫区档案馆对原有办公场所进行改造,增加了档案的存放空间。
宿迁市深入实施中心城市民生六项工程,推进“两场一街一中心”建设,新建改造停车场24个、标准化菜市场17个、特色餐饮街区6个、社区服务中心和综合服务体8个。同时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58万个,建成遮阳棚、跳蚤市场等一批便民设施,城区公共厕所全部达到三类以上水冲式公厕标准且免费开放,让市民在细微处感受到城市的便利和人文关怀。
城市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与日臻完善,让市民的日子越过越舒心:城市“骨架”变大了,“七区联动”的发展格局让城市更加大气;市容环境变美了,主次干道宽阔平坦,路旁花团锦簇,建筑立面整洁美观,店招店牌统一规范,城市更加亮丽;功能更完善了,商圈越来越多,公园随处可见,城市更加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