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真抓实干 呵护文明创建成果
宿迁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记者 汪正文 程大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高瞻远瞩的奋斗目标,更是脚踏实地的民心工程。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征程上,宿迁上下齐心、全民参与,让文明之花尽情绽放。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挂帅、率先垂范,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积极投身创建,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工作人员和环卫工人、志愿者们奋战在一线,各行各业人士都倾注了心血和汗水。
正是由于文明创建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我市在“实”字上下足功夫。自2015年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来,坚持把注重细节、苦干实干的作风贯穿于创建全过程、各层面,无论是在常态创建的推进中,还是在每年冲刺迎检的紧要处,都能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细处落实。
每年都围绕12大类213项创建指标,排定百余项创建实事项目,切实做到在求实中杜绝盲目、克服侥幸,在落实中堵塞漏洞、培育亮点;把文明城市相对应的硬件要求纳入每年度的市委、市政府的重大项目和为民办实事项目,确保项目建设保质保量完成。
鸣凤漙公园等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建设,马陵河、西民便河等城市河道污染整治,废旧物资非法回收加工整治,大型摊点集中疏导区建设……这一件件、一桩桩实事项目的推进,打造的不仅仅是宿迁城市的硬实力,更重要的是,充分彰显出这座城市的活力与魅力。
多点开花的文明创建还体现在市民文明素质提升上。围绕落实落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瞄准市民日常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我市创新实施《宿迁文明20条》。
有序排队不插队,公交车上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出入电梯间先下后上,乘坐扶手电梯靠右站,轻声关门,不说脏话,公共场所不喧哗,垃圾分类不乱扔……这是《宿迁文明20条》的部分内容,通俗明了,便于传播、遵守。
如今,喜欢逛公园的市民,不用再担心宠物狗四处乱窜;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在乘坐公交车时,会有乘客热情让座;在车站或医院,有序排队、不插队的场景随处可见……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宿迁文明20条》的浸润与涵养。可以说,《宿迁文明20条》已经成为广大市民普遍认知认同的行为准则,成为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又一张闪亮名片。
事实上,《宿迁文明20条》正是我市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力的生动缩影。在《宿迁文明20条》宣传推行前,便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平台,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到各类意见、建议11150条。最终,经专家、市民等多层次代表讨论,形成独具特色的《宿迁文明20条》,并向社会公示。正因为来自民间、着眼细节、简单易做,《宿迁文明20条》广受点赞、易于接受。
坚定不移地走个性化、差别化的创建之路,我市紧扣培育城市文明特质这一核心任务,以推行《宿迁文明20条》为主抓手,深植厚培文明基因,让市民养成独具宿迁特质的“文明习惯”。
在全国文明城市十二大类213条创建标准中,涉及网上台账申报审核的超过170条。市创文办发挥牵头作用,对各条标准精准研究、逐条分解,将任务细分到80余个部门;建立了创建台账日常报送审核制度,每月分周排定台账审核重点,督促各责任单位及时上报台账资料,市创文办及时审核并督促完善;加强台账申报期间集中审核力度,去年11月底,集中一批精干力量利用25天时间,完成了1632份、282万字台账报道,实现在年度创文考核材料审核方面满分的骄人成绩。
部门协作、全民互动是文明创建的关键,各地、各相关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主动作为、勇挑重担、相互支持,创建之路得以行稳致远。
推进“931”整治,改善生活环境;推进“三项工程”,提升城市街景;开展“四治行动”,提升生态质量。我市各部门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持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真正把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变成市容市貌不断改善、民生幸福不断增强的过程。同时,以片区为创建基本单元,按照“条块结合”,排定41类8000多个实地考核点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创建责任网络,确保创建不留盲区。
数据显示,去年,全面完成110个“九整治”项目、2416个“三规范”项目和1185个拓展项目,项王路等8条精品路街景焕然一新,整改城市断头路、盲道缺失等道路不畅问题636处。
除了系列整治塑造的美丽街景,在宿迁的大街小巷,奔波忙碌的志愿者们也是一道迷人的风景。
67岁的赵伦波从水利系统退休,闲不住的他成为了一名交通志愿者。他最高兴的是,市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的现象越来越少。在古黄河畔,黄河水上志愿救援队日夜在河边、水上巡逻,守护人们的安全……去年,全市新增注册志愿者5.83万人,参与各类志愿活动28.3万人次,形成了多个志愿工作品牌。
从倾心倾力投身创建的各级干部,到自觉参与创建的普通市民;从崇德向善的道德模范,到诚实守信的经营者;从彬彬有礼的少年,到热心公益的老人……作为文明创建的主力军,文明、热情的宿迁人用一个个行动呵护文明创建取得的成果,构筑了宿迁文明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