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观云识天 共知气象万千———隆重纪念第57个“世界气象日”
宿迁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今年3月23日是第57个“世界气象日”,主题是“观云识天”。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方向、移速、厚薄、颜色等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经验,并编成朗朗上口好听易记的谚语来指导日常生产和生活。“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云吃火有雨,火吃云天晴”“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如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气象观测探测手段也更加先进。我们可以通过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探空及地面观测仪器等多源手段,采取数值融合和数据同化等方法获取分析天空中的云量、云状、底高、顶高等重要信息,通过大量数据综合对比分析推演出数值预报产品。当然,不仅是云,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各种天气现象和气象要素都可以通过专业仪器进行测量分析。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气象工作,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气象现代化装备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全市建成区域自动气象站112个,自动土壤水分站7个,大气电场仪7部,闪电定位仪1个,GPS/MET4部,风廓线雷达、多普勒雷达各1部,自动气象观测站点实现了乡级全覆盖,能够每小时提供一次降水、气温、风向、风速等要素的实况监测资料。这些庞大复杂的资料信息,为天气预报、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监测等提供了数据支撑,也有利推动了气象预报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升。目前,气象部门能够提供0-12小时的短时预报,0-72小时的短期预报,3-10天的中期预报,甚至精细到县和乡镇的月、季、年气温及降水趋势预测。关键农时、中高考、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社会活动,也有气象部门提供的预报预警信息保驾护航。
气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对整个人类活动有着巨大影响。社会越是发展进步,人们对气象预报预测预警的需求也就越多,气象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任务要求也越高。在中国气象局公布的2016年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中,最强台风“莫兰蒂”、BOSS级寒潮、6·23盐城阜宁罕见龙卷风、冬季强雾霾等,大部分都属于灾害影响大、损失较重的事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呈现出增多增强的趋势,对气象预测预报带来很大的挑战。如何把极端气候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需要气象部门提供更准确的气象预报信息,更精细的气象服务产品,更高效的防灾减灾举措。
观云识天是气象人的本职,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需要政府、社会、气象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各级政府要更加重视气象事业发展,更加支持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部门要加强对极端天气气候的密切监测,不断提高其预报预测预警能力。呼吁社会各界更多地关心气象、理解气象、支持气象,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共同携手、凝聚力量,为把宿迁建设成为“江苏大公园”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