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山色 诗意栖居”系列报道之七 村民致富“领头雁”
宿迁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记者 武蕾 通讯员 王建 卢帅)“为了把‘水路’走出名堂,咱们村定了三年发展的‘小目标’,今年打基础、明年上规模、后年成体系,一定要打响高效水产养殖的‘生态牌’。”昨日上午,市湖滨新区黄墩镇李甸村党支部书记蒋夫奎这一番话语,给始终坚信黄墩湖大闸蟹可媲美阳澄湖大闸蟹的养殖大户刘晓东添了一股“底气”。
“去年,咱们村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利润超750万元,带动农户就业300人,其中贫困户40户。”看着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蒋夫奎欣喜之余,也有了更大的“野心”。“通过3年努力,把李甸村打造为集高效水产养殖、观光旅游、休闲采摘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在蒋夫奎的带动引领下,今年村里新流转了近千亩土地,均开挖塘口养螃蟹。
“认真贯彻落实‘支书领头调结构’工作部署,结合特色村打造,积极引导村组干部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副市长、市湖滨新区党工委书记李荣锦指出,“要充分发挥村居党组织书记的领头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动力,汲取经验,放宽视野,开阔思路,念好‘致富经’,当好‘领头雁’。”
“致富经”何处寻?“领头雁”谁来当?通过摸清区情,市湖滨新区找准“特色资源禀赋+支书”的发展路径。“以全市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更大力度开展‘特色村’打造。”市湖滨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唐元凯介绍,在去年10个特色村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今年每个乡镇形成一个2000亩左右成方连片、单一品种的高效农业结构调整示范点。在年初召开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暨“支书领头调结构”工作会议上,通过专题动员部署全区“支书领头调结构”工作,明确了工作责任和重点,村居党组织书记“领头抓布局、领头促集中、领头办项目、领头搞服务”,全面解决“种什么”“谁来种”“怎么种”的问题,就此拉开“支书领头调结构”工作序幕。
“支书领头调结构”工作开展短短2个多月以来,一股股比学赶超的热潮在市湖滨新区各地涌动。2月14日,该区46名村居党组织书记参加了全市为期5天的“支书领头调结构”第一期培训班。“通过参加培训,有信心、有方向,也增长了见识、理清了思路。”说干就干的晓店镇湖滨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李成华,回到居委会就召集居民参加产业结构调整动员会,帮着居民算了一笔经济账。“湖滨地处旅游黄金地带,有的居民靠种植黄桃,亩产收益达到15000多元,有的却还在靠种粮食维持生计。”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李成华推广起自己帮办的盛源家庭农场赚钱门路。“农场栽桃树稳赚收益,场内养鸡、种薄膜花生也丝毫不耽误。”算清账的居民不禁“开了窍”,目前已有22户居民加入到与农场连片经营果树的队伍中来。
皂河镇先期流转200亩土地,推广法国布兰瑞克品种无花果种植项目,17位村居党组织书记联合成立合作社,共同推动无花果种植基地建设。皂河镇党委书记姜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无花果预计亩产1250公斤左右,收购价约8元/公斤,每亩收益能够达到万元,经济效益远远超过稻麦轮作。据介绍,该镇将继续推广无花果种植,确保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同时建设冷藏仓库及果干、果脯深加工生产线,进一步完善无花果产业链条。
大蒜成畦,满眼翠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尚营村的连片大蒜种植面积已超过2000亩。”看着地里蒜苗长势喜人,时常外出学习考察,并将大蒜市场走势深谙于心的黄墩镇尚营村党支部书记阎长学胸有成竹地说,“结构调整,关键要调到点上,要能让村民致富。我们专门成立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在建设冷库,在引导农民种植、扩大大蒜种植面积的同时,积极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并发展大蒜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做到长效发展。”阎长学的一番话,说到了种植大户、村治保主任陈绵席的心里。“去年大蒜卖到了一公斤10块多钱,一亩大蒜抵得上十亩小麦的收益,但‘蒜你狠’不是年年有的行情,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大伙儿集思广益有助于准确把握市场需求。”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看支书。作为农村发展的领路人、带头人,村居党组织书记在村民中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今年,居委会流转了两个组400多亩地种植黄桃。居民们起初有些担心,认为还是自己种地比较保险。为了让他们放心,我牵头投资种植,立下合同,白纸黑字确保居民的土地流转金按期到账。”晓店镇新站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沈永华每天都要往栽种地跑上两三趟,赶进度、保成效。“俺们失地却没失业,除了有土地流转金,每天栽树还能拿60块钱工资呢。”正在地里忙活培土的66岁居民鲍守英,年初将家里的一亩多地流转出去,干起了新“职业”。
支书领头调结构,快马加鞭促增收。自市湖滨新区“支书领头调结构”工作开展以来,农业结构调整调出了致富路,晓店镇的苗木花卉、井头乡的良种繁育、皂河镇的无花果种植和水稻套养、黄墩镇的特色水产和大蒜种植,逐渐形成规模,市湖滨新区走上了一条生态富民的特色经济发展之路。